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婆媳情深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張汝珍女士,榮民主眷,海青中學畢業,曾任高雄市自強里長及婦女會理監事。
 
夫婿孫丕琦是流亡學生,民國三十八年跟隨學校顛沛流離到澎湖,四十二年間再轉來臺灣本島,考入聯勤財務經理學校,成為職業軍人。
在那個年代,夫妻二人聚少離多,照顧家裡的瑣事及子女成長過程,都由我一肩承擔。後來,由海外親戚帶來家鄉的消息,得知婆婆辛太君尚健在,夫婿欣喜若狂,卻又不免關心家鄉的實際情況。
那時軍人不能與大陸通信與探親,直到夫婿退伍前夕,也就是七十六年間,政府才宣布退伍老兵可以返鄉探親。
夫婿退伍後,歸心似箭,他雖未明說,但知夫莫若妻,當時儘管子女正在求學,家計並不寬裕,我仍努力籌劃,終於達成返鄉探親的心願。
我們二老由二女兒陪同,踏上返鄉之路。當飛機飛抵山東青島流亭機場上空盤旋時,夫婿近鄉情怯、五味雜陳的心情,表露無遺;而我這位媳婦「難免見婆婆」的慌亂情緒,自然也隨之蕩漾不已!
步出機場,立即搭計程車回夫婿老家,當來到村子口,卻一時找不到回家的路;畢竟是離家四十載,環境改變太大。問了附近鄉親,並熱心帶我們回到家門口時,婆婆與小叔高興地衝出家門口來相迎。
夫君一見親娘,立刻雙膝跪下,母子相擁而泣,也顧不得還有我跟二女兒在場,母子便自顧自地相偕進了家門。
小叔隨即引導我們母女進家門,婆婆見了也慈祥地招呼,我激動地緊緊擁抱著她,原先的陰霾一掃而空。
看到婆婆穿著補釘的衣服與那破舊的房舍,蒼蠅飛舞,與人爭食;喝的是井水,如廁是在沒有圍籬的茅坑。雖然都是中華民族兒女,但是在那裡竟然會如此貧窮落後,自然更加珍惜在臺灣安樂自由的生活。當下決心改善婆婆家的住房及環境,讓他們過個舒適的晚年生活。
此後,無論家計多拮据,我每年一定籌備回家的經費,偕夫回去探望他們。經過和婆婆的幾度相處,她對我的關愛已超越母女之情。每次回去,婆婆都對我說:「孩子到炕上來,讓娘瞧瞧。」她摟著我,訴說著家裡以往的一切情況。
我做的雖然還不夠完美,但婆婆交代我,要照顧小叔及小侄兒,我都盡力而為。
八十二年九月間,接到小叔來電,說婆婆病重,但夫婿因工作關係,無法親自返鄉,就由我一人回去探望。
見到婆婆虛弱神情,令人不捨;我堅持用溫水為她擦洗身體,更換衣服,完全不顧小叔們反對,說老年人生病不可擦洗及換衣裳的迷思。
那時,我第一次見識到婆婆的「三寸金蓮」,那彎曲的腳趾及長長的裹腳布,都讓人感到不捨,當即為她清洗,除去趾間污垢。
我從臺灣帶去雞精、麥片及大米,加以混合熬成粥,每四小時用湯匙慢慢餵食一次。如此照顧了將近十天,婆婆的健康漸有起色,可以下床站立,再慢慢扶著行走,直到有一天,婆婆能自行步出院子外,我心中的重擔才放下。
我這才想起留在臺灣的夫婿和子女,體會到什麼叫「蠟燭兩頭燒」的滋味;越到接近返臺時間,越是心急如焚,惟可稍堪安慰的是,婆婆身體漸漸恢復了健康。
在婆婆有生之年,臺灣的孫子女及曾孫女,我都帶回家鄉拜見過,免去她的思孫情懷,讓她度過安詳的晚年生活。
婆婆八十九歲時,咱們也及時趕回大陸家鄉,送她最後一程。而今婆婆的音容神韻,仍永存我心。
(點閱次數:609)